校园风物之——罗忠忱塑像
一、引言
二、人物介绍
罗忠忱(1880-1972),字建侯,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工程教育家,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1905 年,罗忠忱官费留美,入康奈尔大学土木系,后又入该校的研究院攻读一年,获土木工程师学位。1912年来校任教,是我校第一位中国籍教授,曾两度出任校长。1952年改任研究教授,1955年退休。1972年病逝于河北唐山,享年92岁。
三、春风化雨 桃李满天下
从学为严师,相知如契友,
犹记隔海传书,力促归舟虚左待;
无意求闻达,有功在树人,
此日高山仰止,长怀遗范悼思深。”
——茅以升悼念罗忠忱教授的挽联
罗忠忱一生都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4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对教学工作的极度负责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倾毕生才智,以其学识、师德、人品培养学生。
茅以升、林同炎,林同骅、张维、刘恢先,严恺、谭靖夷、陈能宽、姚桐斌等几代交大人均曾受教于他,可谓桃李盈门。
四、一丝不苟 治学有“双严”
罗忠忱是交大“双严”传统的奠基人之一。他经常告诫学生:工程师要兼顾安全和经济,因之计算必须准确。
在没有计算器的年代,他要求学生的计算结果必须准确到小数点后三位有效数字,否则该题即判零分。在课堂上演算例题时,他以身作则,用四位对数表当场得出结果,再用另一种方法加以校核,要两个结果一致才罢手。
他在黑板上徒手画出的圆几乎与用圆规画出的圆毫无二致。他说:“一个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若是不能将数字弄清楚,势将影响构造物安全。将来你设计桥梁,假如坍掉了,多少人的性命!你要负责任的。”这种严于律己、严格要求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交大学子。
他的学生、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说:“曾在学19年,承恩中外师长不啻百人。然于教恳切,授法精湛,任职认真,盖未有出吾师之右者”。
五、一片丹心 挽学校危亡
罗忠忱出生在晚清,国家积贫积弱的时代。他希望以科学技术开启民智,富国图强。对祖国的热爱,让他把人生中的60年岁月都奉献给了交大,一生执守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交大唐院抱着为保存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为抗战培养人才的信念,举校内迁。12月15日,交大师生在湖南湘潭临时校址举行开学典礼,后迁址湘乡杨家滩。事变之初,罗忠忱因母亲年迈体弱,没能和学校一同南迁。当得知学校已在湘潭复课的消息,立即泣别家人,孤身一人由天津乘船到香港,再经越南至昆明,历经艰险,于1938年5月到达湘乡杨家滩。此后,直到1946年学校迁回唐山,他与家人一直分居两地。
湖南湘潭校址
湖南杨家滩校址
贵州平越校址
1944年12月,日军侵入黔南,贵州平越(今福泉)危在旦夕。
罗忠忱时任校长,不得已决定学校立即解散,师生自行到重庆集中。在艰难的岁月里,他坚守到最后才离开平越。
当时已无汽车可乘,只能坐滑竿经瓮安到遵义。沿途险象环生,到达重庆时,个人衣物几乎全部丢失,但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却尽数保全。刚到重庆,罗忠忱就加紧筹备复校事宜。
1945年2月,学校在重庆璧山丁家坳复课。他在校事一切就绪之后,辞去校长职务,专心从事教学工作。
抗战时期流亡到重庆璧山丁家坳(1944)
关注扬华史话公众号
上一条:线上毕业证展 下一条:清明时节雨纷纷,缅怀先烈寄长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