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文化 > 交大故事 > 正文

预应力混凝土先生——林同炎

林同炎(1912—2003),福建福州市人。原名林同棪,后接受茅以升老师的建议将“棪”改为“炎”。茅老师说:这样改了“既好懂,又代表炎黄子孙”。1927年,他同时考取了清华大学和交通部唐山大学,未满15岁的林同炎选择了唐山交大土木工程科。唐山交大成为哺育这位世界知名学者的摇篮。茅以升、罗忠忱、伍镜湖、……对他的启迪是很大的。饮水思源,他说:他个人的事业成就在国外,而他的学术基础在中国,在唐山交大。1931年,他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工程系读研究生,1933年获硕士学位回国。他的硕士论文《力矩分配法》(1934年发表),一鸣惊人,被命名为“林氏法”,受到美国建筑界的高度重视。

抗日战争前夕,他来到四川成渝铁路工程局工作,任成渝铁路第二工程段段长。他负责的那一段铁路是全线最困难的一段,有5个隧道和50座桥梁。在那段工程快要完工时,他去设在重庆的铁路工程局,总工程师和副总工程师兼桥梁课课长让他看他们刚完成的沱江大桥的设计。林同炎认真看后对这个方案提出了尖锐的意见和批评。

面对如此尖锐的批评,设计的人非常生气:“年轻人,你懂什么?”把林同炎撵了出去。但后来他们经过冷静的思考和认真的讨论,意识到后生可畏,林同炎的意见是正确的。他们把林同炎请回去,承认了错误,并且任命林同炎为桥梁课课长。前辈从善如流,提携后进和林同炎的直言不讳、坚持真理,一时传为佳话。

在成渝、成昆、滇缅铁路工作期间,他历任桥梁主任工程师等职。主持了许多座大小桥梁的设计和施工。在回国后的13年,他工作在铁路工程第一线,练就了一个作为结构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功。

因不满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1946年,他再次赴美在加州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直到1976年退休,长达30年,先后任教授、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与结构力学组主任、结构工程实验室主任,学校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等。退休后,学校授予他终身荣誉教授。

1954年他与人合作创办林同炎工程事务所,1972年发展成林同炎国际咨询公司,并在美国、亚洲、南美洲设有多家分公司,设计了大量的桥梁、道路、房屋、机场等工程,业绩斐然。1992年后,他以个人名义与中方合资,成立林同炎中国北京公司、林同炎—李国豪公司。

1957年,他主持召开了世界预应力混凝土讨论大会,众望所归,他已成为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学界的盟主了。

1967年,他当选为亚裔第一位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72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9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将该学会的预应力混凝土奖改名为林同炎奖,这是美国科技史上第一次以华裔名字命名的科学奖项。

1974年,他获得国际预应力协会(FIP)弗雷西涅奖,这是该协会成立二十年来第一次将此奖颁发给非欧洲人的工程师。

1976年,加州大学为纪念林同炎任终身荣誉教授举办了“预应力混凝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专题讨论会,他被尊称为预应力混凝土先生(Mr. Prestressed Concrete)。按照欧美的习惯,在某一事物的后面加上先生二字,意味着大家奉他为这一领域的权威。

1986年,他获得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颁发的国家科学奖章。奖状上写道:“他是工程师、教师和作家。他的科学分析、技术创新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不仅逾越科学与艺术的鸿沟,而且也打破技术与社会的隔阂。”

1987年,美国咨询工程师学会(ACEC)授予他杰出成就奖。认为“他是工程界的先驱,他高瞻远瞩,他所设计的工程具有创造性和优美造型,是一份使全人类均能受益的国际性遗产,也使所有工程界人士都能分享到职业的荣誉感”。

1999年,他被世界权威杂志《工程新闻记录》选为“125年来125位最杰出的工程人士”。

他一生获奖过百。

1955年,林同炎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有广泛的国际影响。以后又出版《钢结构》、《房屋与桥梁系统》等著作,在世界工程界影响很大。他一生发表100多篇论文,具有很大的创新价值。

他还致力于大量的工程设计,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2年12月23日,拉丁美洲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发生强烈地震,其它楼房均倒塌,只有由林同炎公司设计的60米高、18层的美洲银行,安然无恙,一楼独存。原来林同炎公司设计的建筑,运用预应力混凝土等新技术,不为当时的工程界认同,认为不安全,为此控告到发放执照当局,甚至考虑要吊销林同炎公司执照,法律纠纷达两年之久。直到这次大地震,美洲银行无损,吊销执照问题迎刃而解,人们对林同炎运用预应力混凝土等新技术也另眼相看。

1977年由林同炎主持设计的波多黎各蓬斯体育馆落成,其屋顶平面面积84米×21米,全部支撑在四根柱子上,屋顶结构采用10.2厘米厚的双曲抛物面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壳体,外侧悬臂41米也采用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板,采用有限元分析计算壳体应力,该工程受到高度赞赏。

此外,如哥斯达黎加里尔卡罗拉多桥、新加坡40层工商联合大厦等设计,科学合理,构思巧妙,是世界工程建筑的精品之作。

林同炎一生热爱世界和平,追求全人类幸福,也深深地热爱祖国。

在东西方冷战时期,他主张建立连接美苏两国的85公里长的白令海峡大桥。1986年,美国总统里根给他颁发国家科学奖章时,他一手接奖,一手递过去修建和平桥的建议。他说:“40亿造价像是很高,但如采纳建议修桥,修建出世界和平来,那省下来的军备费用,足够修一百多座这样的桥。”

他还建议修建跨欧非大陆地中海出口的直布罗陀海峡大桥。他认为修桥不仅仅为了便捷交通,它还能沟通两岸人民思想,起到增进了解和友谊的作用。

林同炎热爱祖国,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后,他就回到阔别30多年的祖国,以后又多次回国,关心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1980年,他建议建造上海黄浦江大桥,并提出他的设计方案。1986年,与陈乃东联合提出《开发浦东——建设社会主义大上海》的报告。在此后的10年中,他多次为开发浦东献计献策,把他称为“倡导浦东开发的第一位海外人士”绝非过誉。他曾应聘为上海市政府顾问。

为了协助祖国设计和修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桥梁,他首先着眼的是在长江上架桥。他说:“美国密西西比河上有200座桥梁,我们长江上只有10多座,显然太少了。国家建设要发展,长江上要大量建桥,是必然和必需的。”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林同炎纪念馆,需要挂他的油画肖像。他向画家提出要求,在肖像的背景中要有绵延起伏的万里长城。

他非常热爱母校西南交大。

他30多年后回国首先访问的大学就是他的母校,接受母校的名誉教授的聘请,他多次到学校讲学,他为母校题词:敬祝母校万岁。

为了纪念林同炎,我校九里校区图书馆的阅览室命名为同炎阅览室,学术交流中心的一个会议厅命名为同炎厅。

2003年11月15日,林同炎在美国家中逝世,终年91岁。交大将永远记住这位杰出校友的伟大贡献。

让我们重温1982年9月,他给我校学生所作的报告。他说:做任何事都应先学习如何做人,中国的传统教育和道德品质是作为一名合格工程师的基础;只有掌握并理解了哲学、历史、地理、环境、艺术与社会,才能得到工程概念的启发,不受常规和规范的束缚,才能达到学术和工程上的创新。

1993年,他在北京科学会堂作报告指出:中国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建设,不能照搬欧美的技术方法,我们必须做具有中国特色的土木工程。现代技术日新月异,你抄人家的时候,国外也在不断地前进。我们要赶上,要适应中国的具体环境。要继续前进,非有创造精神不可。

林同炎为我们阐释交大精神树立了榜样,交大人不会忘记他珍贵的遗言。



上一条:历史沿革图 下一条:钱清泉院士

关闭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