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云院士
沈志云,1929年5月出生,机车车辆学科、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我校机械系毕业,1961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我校基础课部副主任、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机车车辆研究所所长等职。1990年起任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交通运输学科组组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入选中国工程院第一批院士。现任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沈志云教授长期从事车辆动力学的研究,在轮轨动力学、运动稳定性、曲线通过理论和随机响应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81年,他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了近年来我国在国外正式发表的第一篇车辆动力学论文,受到高度评价。尤其是1982年至198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期间,首次在Vermeulen-Johnson方法基础上引入自旋蠕滑而形成新的非线性轮轨蠕滑力计算模型,国际上常称之为沈氏理论而被广泛引用。他先用6次在英国、美国、瑞典、捷克、加拿大、法国发表论文。连续5届担任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1993年作为大会主席,成功地主持了第十三届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协会学术讨论会,受到来自20个国家130多位代表的称赞。
沈志云教授的理论研究,紧密联系我国机车车辆现代化的实际。在他主持下,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迫导转向架,将严重的轮轨磨损大大降低。现正在米轨和准轨线路上扩大试验。在重载、高速技术攻关中,他提出将降低轮轨动力作用当作主攻方向的建议,并已完成大载重、低动力作用货车转向架和高速度、低动力作用客车转向架的研究。
1988年,沈志云教授与同行们一道大胆提出在我国建立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的设想,得到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和铁道部的批准,立项为铁路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1993年8月实验室初步建成,研制成功的高速重载机车车辆滚动试验台,已投入试运行。它是继德国之后在世界上建成的第二台类似设备,测试及控制系统达到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由沈志云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研究正在该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进展中。
本文摘自校史资料选辑1994年第7辑。
上一条:水利界的“马寅初”黄万里 下一条:中国航天材料及工艺的奠基人姚桐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