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文化 > 交大故事 > 正文

中国航天材料及工艺的奠基人姚桐斌

姚桐斌(1922—1968),江苏无锡人,由于家境贫寒,读完小学后,父亲不让他继续读书,只是校长特别喜欢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数次到姚家劝说,父亲才让他上了无锡县中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无锡先后沦。姚桐斌到江西吉安,完成了高中的学业,由于他学习努力,在江西省全省会考中,获得总分第一名。报考5所高校均被录取,他选择了当时已迁到贵州平越的我校矿冶系。他的勤奋与出众得到矿冶系系主任王均豪教授的赞赏,王教授在讲课时常常停下来问姚桐斌:“What's your opinion?

(姚先生,您的意见如何?)”1945年,他以全班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到重庆矿冶研究所工作。1946年3月,他参加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次公费留学考试,经过激烈竞争,他以优异成绩通过,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深造,1951年获博士学位。他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对液态金属及合金的粘性与流通性的研究》,他的研究课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姚桐斌和一些爱国留学生给祖国发回电报,表示热烈祝贺。祖国也没有忘记这些海外赤子,不断给他们寄去报刊杂志,向他们介绍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胜利。1952年,他到英国伦敦帝国科技学院继续学习并工作,获得D.I.C(Diploma of Imperial College)学位。在英国留学时,他组织并参加了进步的“中国科学者协会英国分会”和“中国留英学生总会”,并担任“中国留英学生总会”主席等职务,这引起了英国政府的不满,限期让姚桐斌离境。这时世界有名的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E.Pivowarski)听到此事,邀请他到德国亚亨工业大学。1953年他离开英国去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任研究员。在联邦德国的4年中,他专心致志研究金属液体理论。并一如既往地宣传祖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1956年,他在中国驻瑞士使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底,姚桐斌满怀报效祖国的激情回到中国。聂荣臻元帅通过国务院专家局指名要他到刚刚成立的第五研究院(七机部的前身),负责筹建一个研究所,加入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的研究队伍。1958年1月,姚桐斌报到时,这里只是一个仅有12名大学生和一台显微镜的航天材料研究组,没有其它任何设备,办公地点是早年的练兵营房。当时有人问他为什么到这样简陋的单位来工作,他回答说:“我回国不是为了地位和金钱,而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祖国的建设。我愿意同大家一起,为我国的火箭上天贡献力量!”到1960年,航天材料研究所(即703所)成立,他被任命为所长。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材料工业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连一些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更谈不上航天材料了。姚桐斌在国外主要从事液态金属凝固过程的专题研究,没有做过火箭材料工艺方面的工作。但是,为了适应航天新技术和研究所新工作的需要,他以高度的事业心和紧迫感边干边学,迅速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并不断提高自己从事技术领导和科研管理工作的能力。

火箭结构越轻,就飞得越远,越高。有一种高温钎焊材料,在中苏友好时期,苏联就一直不肯透露它的成分和工艺,只是说需要时,可以向他们定购。1960年,赫鲁晓夫撕毁合同,撤走在中国的苏联专家,并带走所有的图纸资料。这种材料,成为发展航天材料工业的一只拦路虎。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姚桐斌带领全所科技人员,与有关单位协作。经过反复试验,很快生产出了钎焊合金,实现了转产定型,并使其成功地应用于我国以钎焊结构取代老式焊接结构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产品中。这项成果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重大成果发明奖。

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摄氏3000度以上的高温,容易毁坏零部件,引起事故。为此,姚桐斌他们研制了一种新型材料,使火箭发动机的温度大为降低,从几千摄氏度降到几百摄氏度,同时还提高了火箭的比推力,增加了射程。此项目后来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在姚桐斌担任703所所长期间,主持开展了许多科研课题,如新型不锈钢、钛合金、高强铝合金、复合材料、难熔金属(钨、钼、铌)焊接新技术、化学铣切工艺等。据703所后来的统计,由姚桐斌主持论证立项的预先研究课题数百项,有80%已用于各种型号的导弹和火箭。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评奖委员会为姚桐斌生前在运载火箭的发展与研制作出的重大贡献颁发了科技进步特等奖。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七机部情况混乱,姚桐斌仍坚持工作,他说:“只要能把科研搞上去,我就是死了也心甘,同志们,让我们努力吧!”没想到厄运真的降临到他的头上。1968年6月8日下午,几个造反派的暴徒突然闯进姚桐斌家中,拳打脚踢将他拉出门外,准备拖到造反派总部去接受批斗,暴徒抡起钢管,猛击姚桐斌的头部,一个具有超凡睿智的头脑、一颗怀有对祖国赤诚之心的科学家就这样被迫害致死,年仅46岁。听到姚桐斌被害的消息,周恩来总理震怒,当天派粟裕大将乘直升飞机到南苑七机部了解情况并责令公安部部长立即查明此案,指示七机部开列出一张有贡献的科学家名单,对名单上的人加以保护,并强调必要时用武力保护。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邓小平等党中央领导批准,追认姚桐斌为革命烈士。1978年3月18日,七机部为姚桐斌在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举行了追悼会。人们对这位为祖国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表示了深切的悼念与哀思。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隆重举行表彰大会,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颁发勋章。为姚桐斌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0年9月15日,703所为姚桐斌树立了一尊两米高的塑像,塑像基座上刻有张爱萍将军的题词“我国航天材料及工艺的奠基者姚桐斌”。钱学森同志由于健康的原因未能出席揭幕仪式,但他托人带来了对姚桐斌的思念:“鞠躬尽瘁为航天,德昭日月感后人。”

今天,当我们的神舟6号飞船载着中国宇航员遨游太空,并胜利返回祖国大地时,我们可以欣慰地告诉九泉之下的姚桐斌校友,你的航天梦已经变成了现实,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用不了多长时间,月球上将会留下中国航天员的足迹,你等待着祖国的好消息吧!



上一条:沈志云院士 下一条:冀东大地上的一棵青松--孙鸿哲

关闭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