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猷院士
曹建猷院士,我国铁道电气化事业的奠基人,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的创始人。长期从事铁道电气化与计算机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电力牵引方面的专业和系,为我国铁道电气化建设培养了一代新技术骨干。对制定我国铁道电气化采用“单相工频交流制”标准和在牵引供电系统的理论研究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曹建猷,1917年7月19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至194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专心读书。1940年6月毕业,1940年8月开始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任助教,担任过电机学及电力系统方面的教学。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1945年11月至1950年9月在美国波斯顿麻省理工学院当研究生,主要方向是电力系统及自动化。1950年9月获博士学位。1947年8月至1950年9月,当研究生期间,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及纽约市立学院兼任过讲师和客座讲师。毕业后,至1951年8月,在纽约市立学院担任过客座讲师。
曹建猷院士从1951年8月开始在唐山工学院任教授直至去逝。(唐山工学院在1952年改名为唐山铁道学院,1971年迁到四川后,又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奋斗了四十多年,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曹院士曾被选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至1983年曾任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年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兼铁路、公路、水运分组组长、顾问。1985年他被授予“四川省劳动模范”、“铁道部优秀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我国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的创始人
1952年,曹建猷院士担任唐山铁道学院电机系主任。他认识到我国铁道电气化事业必将发展,当时就着手创办了这方面的专业。开始叫“电气运输”专业,主要是培养铁道电气化供电系统设计、施工、运行和电力机车设计、制造、运行方面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
1956年就培养出了第一届毕业生,他们正好赶上我国第一条铁路电气化建设的需要,成为我国铁路电气化的开路先锋和后来的技术骨干及领导。从1959年开始,为了适应我国铁道电气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他的主持下,“电气运输”专业先是在高年级分为两个专业,后来分为“电力机车”及“电力铁道供电”两个专业,奠定了我国铁道电气化教育的基础。1956年,曹院士开始指导铁道电气化的研究生,他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及学科梯队的建设。铁道电气化方面的许多科研成果都是在他的直接领导和鼓励下取得的,并通过各种科研工作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他以高度热情大力支持和亲切指导电气化铁道运动系统的研究课题。在研究人员、设备及研究方面各方面都给予极大的支持和指导,使这项研究工作在我国铁道电气化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63年完成的宝成铁路宝凤段无接点综合运动装置,获国家新产品二等奖。1975年,他又亲自与铁道电气化局局长商定,为石太线研究新的晶体管远动装置。该装置1978年投入运行成功,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铁道部高校科研一等奖及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为我国电气化铁道实现远动化打下了基础。后来,他又继续支持和指导多微机远动系统的研制,该项目1987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已发展成为产品,广泛用于我国干线电气化铁路。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及社会效益。
六十年代,在曹建猷的领导下就开始了用模拟电子计算机进行电力牵引计算的研究。以后开始应用数字计算机的研究。已完成的计算机仿真牵引供电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测出牵引网电流、电压等参数,进行电流谐波及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有些成果在国外尚未见有报导。在曹建猷院士的带领下,西南交通大学“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1983年,在国务院第一次评定学位授权时,就批准西南交通大学“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有硕士、博士授予权,曹建猷为首批博士导师。现已培养博士生10余名,硕士百余名。
对铁道电气化科研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6年,曹建猷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制订我国科技发展12年规划工作。与我国著名科技专家们一起全面地研究和制定了我国科技发展的蓝图。他敏锐地认识到铁道电气化对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重大意义,决心为这一事业献身。他首先抓准了铁道电气化电流、电压制的研究。这是涉及到我国以后铁道电气化发展方向最关键的技术决策问题,关系到电力机车的型式、供电系统的制式和结构、电气化铁道的运能以及经济效益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他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特点,认定我国应选择工频交流电压制,在他亲自主持下,又组织专题组,对此课题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和试验,提出了强有力的论据。1956年,曹院士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对当时国内外争论不下的“交流制”和“直流制”提出了肯定的论据和建议。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他的建议被铁道部采用。1957年经国家正式批准,采用工频交流制为我国电气化铁道从一开始就以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在发展。几十年来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采用这一标准是正确的、先进的、能节约能耗和减少投资,提高运量。已为我国铁道运输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这一标准也更适合发展我国高速及重载电力牵引的需要。
曹建猷院士在理论上对交流牵引供电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采用概率论和随机过程作工具,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计算和设计方法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铁道电气化专业学术会议报告集》上先后发表了“交流牵引网电计算的普遍公式”及“牵引网电计算的严格公式”等论文,并编著了《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电力铁道供电》及《牵引变电所》等著作。为我国在铁道电气化供电系统理论方面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对新学科具有远见卓识,为开设新专业作出贡献
曹建猷对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十分关心,具有远见卓识。除创办铁道电气化方面的专业外,在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及“信息工程”等专业上,他都是带头人。
曹建猷院士早就看到计算机技术会得到发展。1959年,在他任系主任的电机系就增设了计算机专业,1962年第一届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在专业调整时,暂停办。1978年,根据形式发展,年已花甲的系主任曹建猷,东山再起,亲自率领三位骨干教师在全国各地进行了计算机专业调查。认真研究和确定计算机专业方向,及时再度办起了计算机专业。他首先抓培养师资,为教师工讲了“电子计算机讲座”,自己编写并亲自刻写油印了“电子计算机技术讲讲座”讲义(上、下两册)。1979年招收了第一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7名。他亲自走上教学第一线,带头开新课,为研究生及本科学讲过“算法分析与设计”、“离散数学”、“应用代数”、“结构化程序设计”、“编译原理”等课程。编著《离散数学》。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计算机学科建设进展很快,1983年就成为我国第一批有权授予“计算机应用”硕士学位的专业。
曹建猷院士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经常以自己在两种社会及两种制度下的亲身经历向青年们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入党申请时他说“应当为党做一些有利于中青年人的工作,并且自己应当首先明白无误地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争取入党”。1987年6月,70周岁的曹院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向党支部汇报思想时曾写道:“过去我总以为是一匹‘不赶跑的马,在为社会主义工作。现在体会到,一个受制约的马和一个放羁的马有多么不同!……还是把心交给党吧!”1988年6月12日,曹院士经过一年的预备期之后,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更加坚定地为社会主义建设继续奋斗。
本文摘自校史资料选辑1993年第4辑。
上一条:始创榆关 下一条:水利界的“马寅初”黄万里
【关闭】